“馬斯克威脅論”相信大家都十分的熟悉,之前小編就寫過幾次,估計很多讀者都已經(jīng)看煩。但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扒下,天天打著“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旗幟的馬斯克,到底是真的“反感”人工智能嗎?其實,很多專家認為,馬斯克這樣做并不是為了拯救人類世界,而是為了拋光打磨自己的品牌。你是怎樣認為的那?
人機未來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是人類的強化,而不會是機器的崛起。馬斯克的末日言論,究竟是馬斯克真的很“反感”人工智能,還是有其他動機,我們也沒必要去瞎操心。
近日,針對波士頓機器人(Boston Robotics)推出能跑能跳的“人形”機器人,作為數(shù)家科技公司創(chuàng)始人的埃隆·馬斯克在推特上寫道:“我們馬上就完了。”他同時表示,未來基于人工智能的機器人的發(fā)展?jié)摿钊烁械襟@訝,甚至可能會讓人感到恐怖,因此立法者需要對人工智能技術(shù)加強監(jiān)管。
馬斯克“反感”AI是為打磨自家品牌
這已經(jīng)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對人工智能表現(xiàn)出如此的“恐懼”與“反感”了。早在2014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次公開訪談中,馬斯克就拋出了“AI威脅論”。此后,馬斯克時不時重新提及類似的問題,甚至與Facebook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多次進行公開辯論。
許多硅谷人士認為,馬斯克的言論并沒有什么新鮮,他只是在挑逗一個根深蒂固的矛盾,即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沖突。這樣做并不是為了拯救人類世界,而是為拋光打磨自己的品牌。
有人這樣總結(jié)馬斯克講故事的套路:第一步,發(fā)現(xiàn)人類的問題;第二步,問題很大,必須死磕;第三步,原來這事可以用很“極客”的技術(shù)解決掉;第四步,投資、并購、成立公司、融資。
于是,我們看到馬斯克不斷成立新的公司,比如成立特斯拉,是因為人類交通工具導致大氣變暖和環(huán)境威脅;成立太陽能公司SolarCity是因為人類面臨能源緊張;成立火箭公司SpaceX,是因為人類壓力太大,必須移民到火星;成立人工智能企業(yè)OpenAI,是為了進行公益式的AI研發(fā),同時監(jiān)管和修正AI存在的問題;成立研究腦機接口企業(yè)Neuralink,是為了避免人類被AI淘汰,要讓人類變成半機器人化……
同樣,與馬斯克辯論的扎克伯克也被認為,是為自己的企業(yè)發(fā)展服務的。Facebook在2013年就設(shè)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部門,定期發(fā)布研究成果。甚至于扎克伯格自家住宅也加入了智能化的因素。
雖然兩人進行了多次的辯論交鋒,但究竟何為智能,卻從來沒有明確過。這種情況的辯論,其實意義并不大。
機器取代人真的存在嗎
馬斯克的觀點,概括起來很簡單,就是“機器崛起、人類滅亡”,“硅基文明”取代了“碳基文化”,人類文明最終終結(jié)。要反駁這樣的立論,并不難。國外相反的論調(diào)有很多,像今天將在中國“全球思想盛宴-人工智能與人類文明”峰會上亮相的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學者Yoav Shoham就認為,未來人與機器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人和機器融為一體,但不存在機器會取代人的一個過程。
馬斯克的末日論是建立在毫無條件限制的進化論基礎(chǔ)之上。因此,他認為只要計算能力不斷提升,數(shù)據(jù)量不斷增長,算法讓機器人不斷自我進化,最終有一天,它就能覺醒、產(chǎn)生意識,并且認識到必須消滅人類,成為地球的霸主。
但這可能嗎?回顧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歷史就不難理解,每一次人工智能發(fā)展陷入低潮,都是因為某項推動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技術(shù)陷入了瓶頸。而人類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個可以無限制發(fā)展的地方??陀^規(guī)律以及各種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客觀環(huán)境具有局限性。
更何況,即使在某一方面可以突破局限,出現(xiàn)毫無限制的增長,是否也意味著全局性產(chǎn)生質(zhì)的變化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為,物體各部分的充分協(xié)調(diào)與配合,才能讓其發(fā)揮最大的效用,而非某一部分無限地增長。
人工智能是人類的強化,而非機器崛起
此外,即便是機器人,也不能脫離現(xiàn)實的物理條件限制。簡單來說,機器人總不能離開能源吧。最早打敗韓國李世石的AlphaGo,就用了1920個CPU和280個GPU,下一場棋局的電費就高達三千美元。相較之下,李世石在這場比賽中,可能只消耗了一兩碗飯的量,“電”腦和“人”腦在耗能效率上實在有天壤之別。
當然,你可以說,技術(shù)和算法的進步,可以幫助其解決能耗的效率問題,比如通過優(yōu)化算法,來降低智能機器的能源消耗。但問題在于,無論如何改進計算效能,或是耗能效率,從工程學的角度上看,都是短期的,類似于補貼之類的解決方案,終究不會是長久之計。
總之,在當前人工智能各類技術(shù)還具有專用性的條件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是人類的強化,而不會是機器的崛起。馬斯克的末日言論,究竟是馬斯克真的很“反感”人工智能,還是有其他動機,我們也沒必要去瞎操心了。
不過這樣的言論,也并非毫無意義。假如真有這么一天,機器人如這馬斯克所說般崛起,可以取代人類的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上,還是腦力上的勞動,那么作為人類存在的價值,究竟是什么?當人類向半機器半人類方向“進化”時,是否只是為了跟機器競爭搶飯碗而已?
以此作為切入點,反思人工智能革命未必不是一個好角度。人類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究竟是什么?或許,這才是馬斯克“末日言論”背后最值得深思的問題。 □鄭偉彬(媒體人)
人工智能的時代就在眼前!但“人工智能很快將使50%甚至70%的工人失業(yè)”“人工智能毀滅人類”等話題,也令人議論紛紛。本報面向各行各業(yè)從業(yè)者、學者專家征稿,將您對人工智能最直觀的感受和思考發(fā)給我們,一起洞察人工智能時代的社會未來!
(原標題:馬斯克真的“反感”人工智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