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業(yè)務簡化的夢能成真嗎?

尚儒客棧
寧宇
如今5G來了,電信行業(yè)似乎有了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那么電信運營商會不會推出輕量級的5G業(yè)務,和簡化版的收費模式呢?

在過去幾年來,電信行業(yè)不斷反思與移動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差距。其中有一個,就是業(yè)務復雜度問題。

互聯(lián)網企業(yè)推出的業(yè)務,大都非常注重客戶體驗,如果涉及收費,其結構也是簡單明了;而電信運營商則是資費套餐復雜,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解釋明白。

因此,行業(yè)里不少人認為,電信行業(yè)需要向互聯(lián)網學習簡化,在網絡上做減法以降低成本,在業(yè)務做減法以提高透明度和運營難度,這樣才能重新激活運營商的活力。

如今5G來了,電信行業(yè)似乎有了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那么電信運營商會不會推出輕量級的5G業(yè)務,和簡化版的收費模式呢?

運營商產品設計是精益求精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運營商的計費邏輯。

一直以來,電信運營商進行電信資費設計的時候,多采用"成本加成"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先看在技術上需要消耗哪些資源,然后根據資源消耗情況確定計費原則,根據成本,來確定資費標準。

電信運營商的決策者多是通信技術領域的專家,尤其對于新網絡、新技術,剛推出的時候還搞不太清楚客戶的反響,難以獲得更多的市場信息,因此思維慣性導致制定市場策略的時候,對于技術和成本方面的考慮更多。

然而,網絡結構的日益復雜,導致計費模式越來越復雜。

5G更是一個網絡復雜度高、前期投入大、技術支持多種組合的新網絡,運營商未來的產品設計,往往要走向"精細化"和"差異化"。

而這種設計思路下,計費原則可能會很復雜,甚至把多種業(yè)務要素重疊在一起,復雜的技術實現場景對應復雜的資費結構。

當前,為運營商提供計費系統(tǒng)的廠商,也無一不把"多量綱計費"作為重點,可以支持各種計量模型和計費場景。

這體現出計費廠商的基本判斷:在5G的場景下,運營商的產品在計費方面不會向簡化的方向發(fā)展,只會越來越復雜。

網絡復雜度之高前所未有

移動通信的升級換代不僅體現在無線接口領域,更深層次的變化是發(fā)生在核心網。

第一代移動通信將移動電話定位為固定通信的延伸和補充,通話直接接入到PSTN(公用電話交換網絡,俗稱公網),是沒有核心網的。

第二代移動通信開始,移動通信獨立組網,HLR和MSC等網元組合在一起,有效支撐了移動電話自動漫游等場景,移動話音業(yè)務的技術實現臻于完美。

第三代移動通信時,核心網被劃分為電路域和分組域,分組域的獨立為后續(xù)移動數據通信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到第四代移動通信,核心網里已經沒有了電路域的位置,只為提高分組域的通信效率而進行機構性優(yōu)化。

而在5G的目標網絡設計方案中,核心網的變化堪稱天翻地覆:底層全部云化,原有的核心網功能以及部分無線控制功能進行重組和再分配之后,形成核心云和邊緣云,在網絡結構中還出現了一批專用性的新網元。

為什么5G的核心網如此復雜?

為的是要實現端到端的低時延,為的是可以對網絡進行切片管理,為的是在一張網上實現"七十二變"。

通信專家們先設計出無所不能的新一代通信網絡,再設計出切片等管理方式讓網絡支持某種特性或者場景,和云計算領域"集中化+分布式"的概念類似,先把資源整合在一起,然后再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專用性的能力輸出。

但是,這么看下來,5G的網絡確實太復雜了,組網難度和以往不是一個數量級,難怪針對SA(獨立組網)架構的5G技術標準一再推遲發(fā)布。

業(yè)務簡化由誰來解決

復雜的網絡、多樣的場景、多要素疊加的計費,似乎運營商很難實現5G業(yè)務簡化的夢想。

但如今,"把復雜留給自己,給客戶帶來簡單"已經成了通信產業(yè)鏈共同的目標,各方都在努力,希望對客戶呈現出簡單、透明、體驗佳的業(yè)務形態(tài)。

有這樣一個案例。

在中國移動剛開始經營4G業(yè)務的時候,遇到一個難題:中國移動的2G和3G客戶用的是SIM卡,而4G必須是USIM卡,這就意味著客戶升4G的時候,必須要換一張新的SIM卡。雖然客戶可以去任何一個營業(yè)廳辦理換卡業(yè)務,但畢竟便利性差了一些,有客戶為此流失的可能。

為了解決這個應用場景,中國移動開發(fā)出了"快速換卡"的業(yè)務。

中國移動在4G終端里內置一張寫了一部分數據的USIM卡,這樣,用戶拿到新手機之后,只要按照說明書對新舊兩部手機上自行操作幾下,就可以激活新手機的USIM卡,實現了換卡。

但外界并不知道的是:

客戶在不同地點、不同渠道購買的手機,需要支持的場景眾多,在用戶帶來便利的背后,是一整套復雜的體系。

最復雜的場景下,不同系統(tǒng)之間的信息交互多達25步,其中一步失敗就可能導致原卡和新卡均作廢。

所以,為了讓客戶少跑一趟營業(yè)廳,中國移動的整個業(yè)務支撐系統(tǒng),都進行了全網范圍的改造。

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投資效益來估算,肯定是不合算的。

但如果換一個視角,讓海量的中國移動老客戶平滑轉為4G客戶,這就值得了。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即便是后端的網絡、系統(tǒng)、業(yè)務、管理超級復雜,如果中間有角色付出努力化繁為簡,還是有可能把復雜的實現過程封裝在底層,最終對外呈現出簡單邏輯的。

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為,雖然整體來看,未來5G的業(yè)務體系和計費模式會更加復雜,但是,這是因為5G同時支持大量不同的"切片場景"。

那么,只要在各個具體的場景中,都能為用戶提供簡單清楚的計費邏輯,同樣也是進步的方向。

那么,最終實現簡化這個角色,會是誰呢?

可能是網絡設備提供商,給運營商提供"極簡網絡";

可能是電信運營商,對客戶提供簡化的業(yè)務、產品和資費;

可能是第三方或者渠道商,把復雜的業(yè)務轉化為行業(yè)客戶需要的解決方案。

放眼未來,一切都有可能。

不過,無論是誰,把復雜的5G簡化為行業(yè)客戶所需要的良好體驗,都不是容易的事。我們還需努力。

THEEND

最新評論(評論僅代表用戶觀點)

更多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