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fā)現,同一段路程,打車軟件對兩部手機的報價卻不一樣。而之前有報道稱,某旅行APP也存在“看人下菜碟”現象,同樣的酒店,對老用戶作出高定價?;ヂ摼W廠商“大數據殺熟”的新聞,引來網友的一片熱議。
大數據“殺熟”是一個剛出現不久的詞匯,主要指互聯網廠商利用大數據技術,針對有一定黏度的老顧客提供價格較高的商品或服務。要說,針對不同消費者給出不同的定價并不罕見,只要價格公開、不屬于壟斷銷售和強買強賣,基本都在市場規(guī)則之中,不會受到詬病。
現實的消費場景中,會員等級越高,享受的優(yōu)惠和便利越多,敢于“殺熟”的商家會被貼上見利忘義的標簽,被消費者所拋棄。因此,很多電商推出了相應規(guī)則,對會員推出減免運費、提高折扣等優(yōu)惠措施。“殺熟”行為,顯然透支了熟客對商家的信任。大數據“殺熟”,違背了商業(yè)倫理,相關部門理當及時對其加以規(guī)制。
除此之外,大數據“殺熟”現象還可能侵犯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知情權。消費者通過網站、APP選購商品時,消費者會認為其選購商品,價格與其他消費者享受的一樣,至少不會出現老顧客支付更高價的情況。正是基于這種樸素認知,消費者不會通過多個賬號來對比價格。如果老用戶比其他用戶價格高,相當于就是對消費者的蒙蔽和欺詐。
需要指出的是,大數據“殺熟”并非針對不同消費能力群體的差別定價。后者建立在價格公開透明和消費者完全自愿的基礎上,如一瓶可樂在超市賣3元,在景區(qū)或娛樂場所可能賣5元。
目前來說,由于商家占據信息優(yōu)勢和技術優(yōu)勢,能根據掌握的用戶信息進行隱蔽而精準的“殺熟”;消費者則處于信息孤島之中,基本上對被“殺熟”毫無感覺,除非每次購物時利用多個賬號加以比對。要知道,若消費者真的時時關注產品價格變化,利用不同賬號進行對比,互聯網商業(yè)可能就失去了活力,也失去了群體性的用戶基礎。
規(guī)制大數據“殺熟”,不能依靠消費者單打獨斗,勢必需要監(jiān)管部門出面干預,調查商家“殺熟”方式,重新厘定更加公平合理的定價規(guī)則,并懲戒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商家。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誠信、公平、透明的市場交易環(huán)境,避免消費者再被商家利用大數據“圍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