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流量戰(zhàn)場上,涌現出了一批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yè)合作推出的互聯網卡。運營商要收入、互聯網企業(yè)要用戶、用戶要降低資費,三方的利益訴求達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將互聯網卡市場推向了風口浪尖。但是,這似乎也是運營商增量不增收的一個推手,流量經營一度陷入了一個尷尬局面:這種操作到底能帶來什么?份額和收入兩者相輔相成,運營商既然要學習互聯網思維,就應首先學會將用戶(份額)放在首位。既然與互聯網企業(yè)合作是大勢所趨,那么就需要重新審視互聯網卡的經營方式、用戶特征等,以期挖掘這種合作模式的最大價值。
互聯網卡現狀盤點
早在2013年,廣東聯通就與微信合作推出“微信沃卡”,標志著電信運營商與OTT企業(yè)首次跨界合作。2016年10月,聯通與騰訊合作推出了定制流量卡“大小王卡”,該卡一經上市,就迅速受到用戶追捧。半年的時間,將聯通4G用戶數增加了2200萬。自2017年以來,聯通與二十余家互聯網企業(yè)合作推卡,領域覆蓋金融、出行、支付、視頻、直播、外賣等。
中國電信緊隨其后,陸續(xù)推出阿里魚卡、網易白金卡、百度圣卡、頭條關心卡等十余款流量卡。2018年2月,中國電信推出全國首張明星定制互聯網卡——“大黑???rdquo;,該卡提供的福利包括:李晨定制問候、專屬形象、周邊產品特購、簽名照以及見面會門票免費獲取機會,還將獲得李晨電影、電視劇的探班機會等。
中國移動的4G用戶數在今年出現負增長,有傳言說是受到中國聯通推出的大王卡沖擊。2018年6月,移動終于推出了互聯網卡。移動與百度合作,推出免流量產品,用戶辦理后可在手機上免流量費使用百度App、愛奇藝、百度貼吧等13款百度旗下產品。這也是中國移動首次面向一家互聯網公司定制的多應用流量優(yōu)惠產品。
概括而言,目前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免流量系列,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客戶端、視頻、直播等產品中,用戶可以享受到費用低廉的流量資費或定向免流量服務;二是用于交易支付平臺的補貼型流量卡,即完成每筆訂單后可獲得流量。
互聯網卡受眾分析
華爾街目前對用戶增長的重視大于財務報告,可見用戶對于互聯網企業(yè)的重要性。我國的互聯網企業(yè)巨頭大多已進入成熟階段,有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商業(yè)模式。無論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還是人工智能時代,用戶都是互聯網公司的核心資產,用戶數是衡量互聯網企業(yè)的關鍵指標。當前,互聯網企業(yè)目前面臨著與電信運營商同樣的困境,互聯網全面滲透后已進入存量時代,大多數公司都遇到了用戶增長天花板,用戶增長反而成了一種稀缺的能力。在推出一款新的產品之前,分析受眾特點,就顯得至關重要。據不完全統(tǒng)計,互聯網卡的受眾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有點APP情結的人。情結是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一群重要的無意識組合,或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tài)中,強烈而無意識的沖動。當人們拿出手機時,無意識(即不過腦子)的去點擊某一個APP的用戶,就是所謂“有點APP情結的人”,或許能夠成為互聯網卡的忠實用戶。根據“全國50城市上班距離及用時排行榜”,北京平均通勤時間為52分鐘、平均通勤距離為19.2公里,這是使得上下班路上刷微信、微博、淘寶、京東,以及固定某個APP看視頻的乘客比比皆是,對于其中一定比例的人,每天固定時間點在通勤路上刷微博、看電視劇,或許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些人都有可能成為互聯網卡的受眾。
有一定“文化素養(yǎng)”的人。這里所說的有文化素養(yǎng),并不是說有文化,或者是文化水平高,而是說,對于互聯網或者科技的發(fā)展較為關注,了解互聯網和通信業(yè)未來發(fā)展的趨勢,作為比較理智的消費者,能夠準確捕捉到最新的產品動態(tài),并作出選擇。例如,將新聞APP的閱讀喜好定位在科技、通信等標簽上的讀者,或許可以成為某一類互聯網卡的用戶。
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人。在過去的一年里,移動在通訊、流量套餐上移動并未直接大幅降低流量的售價以及基礎套餐價格,而是以現有套餐的基礎上推出了流量日包、疊加包等方式來實現相關部門的降價幅度要求。電信、聯通聯合第三方推出了優(yōu)惠套餐,價格整體看著相對優(yōu)惠。但是實際上,因為網絡的不斷升級,在過去三年的多次提速降費當中,消費者也并未因流量資費的30%降幅而減少通信資費。對價格敏感,并非是不愿意多花錢去購買服務,而是對價格的漲跌異常敏感,可以敏銳的捕捉到價格的變動,面對這樣的用戶,優(yōu)惠的互聯網卡就十分有吸引力。
有獵奇心理的人。在小米的營銷策略中,“米粉”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通過拆機、分析、對比,證明小米手機的確物美價廉,繼而在自身成為小米粉絲的同時,也帶動了大批的消費者成為“米粉”。互聯網企業(yè)推出的新產品層出不窮,不乏一些喜歡嘗試新事物的用戶,去購買和對比不同的號卡。
內部員工。不排除存在這樣的情況,某個企業(yè)推出的產品,連自己內部的員工都無法說服購買。我們作為消費者,往往會對“商家自用、自留”產品,較為青睞。內部員工作為互聯網卡的使用群體,或許可以現身說法,充分發(fā)揮其帶動作用。
給運營商的意見和建議
重視內容和應用。內容建設,對于3家運營商來說,一直是一個難題。以中國移動為例,號簿管家、飛聊、飛信等在市場競爭中已經昭示失敗。目前3家運營商可以說都還沒有推出拳頭性的殺手應用,在內容建設方面仍然任重道遠。而和互聯網企業(yè)的合作,可以借用成熟的內容,通過品牌綁定,實現雙贏。運營商可以通過嚴格篩選合作對象、合作內容、增加宣傳等方式,擴大品牌影響。
擴大內部員工的影響力。BAT目前有15萬名左右的員工,3家運營商有100萬名左右員工,每一個員工又會有自己龐大的社交圈,很容易積攢起來對互聯網卡的口碑。建議運營商可以通過調整員工話費補貼策略,鼓勵內部試用新產品;通過差異化激勵措施,例如,銷售1張互聯網卡獲得的提成是其他卡的倍數等方式,鼓勵員工向親朋好友銷售互聯網卡。
換號要求靈活化。較低資費、更大流量的互聯網套餐只對新用戶開放,導致很多人望而卻步。銀行卡、社???、各種APP用戶名等,無一不和手機號碼關聯,換號不僅是不方便,更有可能會帶來安全隱患,導致財產損失。在用戶數量飽和的情況下,運營商推出互聯網卡一方面是想要增加用戶粘性、搶占用戶份額,另外一方面是要增加收入。建議運營商給用戶更多的便利,使互聯網卡主要成為增強用戶粘性、守住用戶份額的一種手段,而非靠增加一些低價值用戶,創(chuàng)造短暫而“輝煌”的業(yè)績。
豐富營銷方式。對很多用戶來說,對互聯網卡的了解僅限于在宣傳上濃墨重彩的大小王卡,對于其它互聯網卡知之甚少。營銷成本受限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一方面,要有所聚焦,體現為兩個層面,一是對產品聚焦,某一段時間主打的某個產品,加大宣傳力度,而不是一視同仁的都采取不溫不火的營銷手段;二是用戶聚焦,在APP首頁、使用移動流量的彈出框等較為醒目或者恰當的時機,進行廣告投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通信行業(yè)收入增幅的持續(xù)下降與互聯網企業(yè)快速增長的收入、快速增長的業(yè)務總量與增長緩慢的收入,均形成鮮明對比。流量占收比到達瓶頸,流量經營需另辟蹊徑。隨著7月1日流量漫游費的取消,以及年內流量單價再降30%的監(jiān)管壓力,運營商增量難增收的趨勢會進一步加劇。以上種種將倒逼運營商千方百計增量、增收。相信“久經沙場”的運營商可以度過一道道難關,關于互聯網卡銷售的后續(xù)進展,我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