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監(jiān)控企業(yè)是時候升級AI新一代了,再晚就被淘汰了

李震
常常在公安項目實施一線,安防與AI融合帶來的破案效率提升,不管是后端對案件視頻的智能分析處理,還是前端攝像頭強大的人臉比對功能,都對快速查找、追蹤嫌疑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AI技術與安防監(jiān)控的結合實效已是毋庸置疑。

常常在公安項目實施一線,安防與AI融合帶來的破案效率提升,不管是后端對案件視頻的智能分析處理,還是前端攝像頭強大的人臉比對功能,都不可否認地對快速查找、確認、追蹤嫌疑人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AI技術與安防監(jiān)控的結合實效已是毋庸置疑。我不想糾結于到底是安防+AI還是AI+安防,我想說的是,我們應該站在兩者融合后的應用高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安防視頻是原料,AI是加工廠,兩者是一體關系,如果一定要比較,大概只能說在加工技術方面,是確實可以比較的。我想提醒安防企業(yè)的是,是時候改變思維,升級視頻AI新一代了。因為安防看視頻終將消失,視頻智能化必將崛起。

正在消失的安防看視頻和正在崛起的視頻AI

不是我危言聳聽,一起來看一下事實。在AI融入安防監(jiān)控之前,要抓一個嫌疑人,主要通過人力看視頻進行,且不說作案人員往往有一定的反視頻偵查意識,會人為的給視頻偵查制造障礙,只說作案后沿著大路小路一路狂跑,一個小時后,可能隨便就跑過了上百個攝像頭點位。當受害人發(fā)現(xiàn)案情報案,可能已經是幾個小時后的事了。而幾小時后,擺在面前的可能就已經是幾百路不連續(xù)攝像頭點位,要想從中快速找出嫌疑人,看幾百路?想想都簡直讓人抓狂。警力有限,警情不減,每一位破案能手承載的壓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隨著城市視頻監(jiān)控規(guī)模越來越大,為了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對于各類大大小小的案件都要求要多破快破,需要人力查看的安防監(jiān)控已經達到了利用率的臨界點,接下來必然是建設規(guī)模越大,利用效率越低,這注定是個正在消失的應用場景。不過不要灰心,就象前面講到的,視頻只是原料,消失的只是對原料的低端加工技術,取而代之的必然是高端的視頻AI加工技術。

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即使是最有反視頻偵查經驗的嫌疑人,即使他總是跨地域作案,當110接到警情,第一時間不再是調視頻看視頻,而是打開經過AI處理后的圖像庫,直接快速鎖定嫌疑人,而且是全城鎖定和全程鎖定,并且這種鎖定還是實時的。插翅難逃,盡在掌控,束手就擒,能想象吧!我不是在描述一種想象,這是筆者親自在一線看到的,安軟慧視已經實際落地實現(xiàn)的應用場景。我想就此闡述一下自己對安防行業(yè)未來的看法,未來安防對AI的應用首先應該是解決當前監(jiān)控應用效率低的問題,也就是給當前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進行智能化升級的問題,也是給原料換一種高端的加工技術問題。其次是對新建系統(tǒng)的建設架構變革問題,這個問題我們另外再專門談。

全面構建視頻AI應用場景的三個關鍵點

想要真正的全面進入安防監(jiān)控新一代,必然要考慮到以下關鍵點:

1、大規(guī)模的實時性,既然我們是以全面提升當前視頻監(jiān)控的利用效率為先,在實戰(zhàn)場景中,如果總是在經過處理的視頻片斷中查找,通常得是第一次就能查到落腳點,否則后面面臨的依然是茫茫視頻,不知嫌疑人所蹤。只有保證了大規(guī)模的實時性,才能不斷地進行大面積的重復搜索,從而快速找出嫌疑人。

2、大規(guī)模的同步智能解析技術,要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實時搜索,就要先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同步智能解析,不能解析,面對的依然是不能檢索的視頻流,嫌疑人可是活的,是動的,是隨時都在到處逃竄的。

3、大規(guī)模數(shù)據庫的檢索能力,前面講了要大規(guī)模實時,就意味著必然會產生大規(guī)模的目標對象庫,不僅落盤是個問題,秒速檢出更是問題,否則等檢出來了,嫌疑人已經大搖大擺地路過了,只留下張狂的背景。

至于如何做到,這樣的技術問題不在本文的探討之列,我相信技術大神們會有辦法的,畢競已經有安軟慧視實現(xiàn)這樣的技術在先。

人體識別技術的運用應以場景需求為核心

我們因為新奇于聽到某場演唱會上抓到了逃犯,就以為人體識別應以人臉識別為中心,這是與“AI應以實際提升當前視頻監(jiān)控的應用效能為中心”有點矛盾,要理解這個應用場景,我們首先是不是可以先來想象一下電視電影中,如何去跟蹤一個人,是不是先通過某種角度確定是這個人,然后在背后一路跟蹤,此時跟蹤的并不是臉,而是外形衣帽特征,等到了街角、小商店、電話亭等某個位置,再假裝路過,看一下他的臉,然后再繼續(xù)按外貌衣著繼續(xù)跟進。

再來想象一下我們身邊的各種類型的攝像頭位置和角度,在一些特別通道卡口位置能用來抓人臉,還有地鐵、高鐵、機場、碼頭、銀行、海關等特定場景,特別適合抓人臉,這些場合下人會不自覺的配合。演唱會能抓到人就是基于這種原因。但事實上,一般的嫌疑人在作案后是不會這么配合的,他們會故意不配合,且不配合的手法花樣翻新。再加上除了少數(shù)的人臉攝像機外,絕大多數(shù)都是普通攝像機,一臺攝像機要管30-100多米,甚至更遠的距離,人看上去就只是有個遠遠的背影。說到這里,大家就明白了吧,我想說的是,當需要對人進行追蹤的時候,要用人形識別,當可以識別到人臉的時候,要用人臉識別,人形人臉車輛識別混而為一,大制不割,是不是這樣就完全符合電視里的場景了?

總結起來,我想給安防監(jiān)控企業(yè)提一下個人看法,不要再糾結于安防+AI,還是AI+安防了,現(xiàn)在已經是視頻智能化時代了,視頻和AI本就應該是一體的,沒有原料再好的加工技術也沒有用,沒有高端的加工技術,原料始終不能真正的發(fā)揮出本有的應用效能?,F(xiàn)在請一起向新一代城市級視頻智能化看齊。

THEEND

最新評論(評論僅代表用戶觀點)

更多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