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AlphaGo擊敗李世石,人工智能(AI)的概念再次進入大眾視野,2016年也實至名歸地被譽為人工智能新元年。之后的一年多來,人工智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一個又一個引人注目?的成果得到了工業(yè)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有人歡呼人工智能可能會創(chuàng)建美好的未來,也有人預測人工智能會對人類構成極大的威脅。人工智能進入一個新時代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泡沫,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事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刺穿泡沫,促進人工智能的健康發(fā)展,避免短暫繁榮后再度陷入低谷的窘境。
AlphaGo的成功震驚了世界。時隔一年,冷撲大師又在德州撲克人機大戰(zhàn)中戰(zhàn)勝了久負盛名的龍之隊。AlphaGo的成就展現了深度強化學習模型的威力,而冷撲大師卻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技術,使得人們對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的能力更加刮目相看。但這些人工智能技術只是在一個專項任務上取得了成功,在這些任務上,人工智能相比人類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但通用意義(general-purpose)上的人工智能還非常遙遠。
既然通用意義的人工智能還很遙遠,那么當下對于人工智能我們能夠期待什么?看看世界級大師怎么說。國際人工智能大會IJCAI2015年優(yōu)秀研究獎(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得者,哈佛大學芭芭拉·格羅斯(Barbara J.Grosz)教授在2016年IJCAI大會上作了“從圖靈測試到智能合作伙伴”(From the Turing Test to Smart Partner)的獲獎報告。她在報告中說,如果圖靈先生現在還健在,關于人工智能他可能會說:“Agents and people work together on nontrivial task,extended in time,in an uncertain,dynamic environment。”她的報告主題很明確:人工智能將是人類的伙伴,而不是取代人類。另一方面,通用人工智能是我們的理想,但更多的時候人工智能系統(tǒng)都是以特定任務為目標,在特定領域內進行優(yōu)化的。這也是我們近期應該有的期待。
那么現實是怎樣的呢?今天的人工智能發(fā)展現狀與趨勢很難確切地說是處在春天、夏天還是秋天。但是可以肯定地說不是冬天,而且,全人類都不想它再次進入冬天。如果我們將人工智能最新技術落地,讓大眾感受到生活上的改變,讓人們真正體驗人工智能的“智慧”,那么人工智能將進入金色的秋天;如果我們不做落地的實事,或者做得不夠好,研究果實落地腐爛,被人擯棄,那么人工智能就將面臨冬天了。我們認為,這類和產業(yè)結合,產生社會效應和生產價值的,給人類生活帶來實質性變化的工作是人工智能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例如,現在的各種服務機器人只能回答一些指定類型的簡單問題,離真正的“智能”還很遠,我們期待的是問答/對話機器人能夠真正滲透到各行各業(yè)的信息服務系統(tǒng)中,能夠大幅減少機械重復的人力(80~90%),產生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改善用戶體驗,提高人們的辦公與生活效率,甚至改善人類管理與生活模式,讓用戶真正地稱為“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