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蓬博看支付”,作者/王蓬博。
繼數字人民幣之后,最近又看到有支付機構和銀行開始宣傳探索和入局ChatGPT。
數字人民幣和支付還有著天然的聯系,對銀行和政府政務方向的系統改造也能夠看到機構盈利,支付機構未來也仍然保留著通過數字人民幣大范圍盈利的可能性。
但ChatGPT只是一個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運行邏輯是通過大量的文本收集、數據訓練回答客戶問題,之所以能夠記住之前的對話、承認錯誤、在連續(xù)的多輪對話中給人很順暢的感覺,是因為ChatGPT能通過基于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但目前看也僅限于此。
實際上chatGPT目前尚未開源,以后預計也不會開源,ChatGPT需要對數據庫不斷更新,現階段才是應用的開始,部分金融和支付機構宣布的入局短期內不可能有任何實際產品。對于一家收單機構來講,不管從技術還是商業(yè)模式上離這類自動語言處理機器還很遠,更需要圍繞自身業(yè)務做好風控和反洗錢等更需要技術支持的工作。單純的蹭熱點反而不會對品牌起到任何提升作用。
從目前支付機構數字化發(fā)展的路徑上來看,更多是圍繞支付進行升級,逐漸通過支付介入到分賬等財務領域是一個比較踏實的路徑,數字化辦公助手這類本來就由SaaS服務商在壟斷服務市場。一般來講,類似匯付的PaaS開放平臺是比較通用和穩(wěn)妥的做法。
實際上,金融自身就一直以來處于科技應用的前沿,行業(yè)也因此而不斷向前,比如普惠金融的發(fā)生就是建立在移動互聯網的基礎之上,而金融行業(yè)對AI的應用早已不僅限于前臺的智能營銷和智能客服,還包括信用評估、生物識別、移動支付、客戶畫像、可視化開發(fā)、智能風控等多個領域。
金融服務不但要考慮到交互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避免損失,因此AI和金融的結合一定要經過大量的訓練,并且實時更新數據,和監(jiān)管風控要求相匹配。
不管AI如何強大,也只能解決金融服務中面臨的一小部分問題,更何況ChatGPT也面臨人工智能和金融結合中長期面臨的問題,如怎樣保護用戶個人隱私,避免被用于詐騙等問題。
金融業(yè)務是強監(jiān)管的,因此最重要的要求反而是嚴謹、合規(guī)。即使客服也需要有專業(yè)知識引導,使得它給用戶的提示,包括一些金融產品的介紹都是要符合行業(yè)知識和風控要求的,這點ChatGPT以后預計也很難做到。也就是說,金融領域要求的容錯率更低,ChatGPT雖然有自學習能力,但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還需要走很遠的路。
同時還要看到的是,支付機構并非科技公司,雖然我們能夠看到支付機構一直在花大力氣往企業(yè)數字化服務方向上轉型,但并不是要自己研發(fā)相關產品。支付機構應該首先想到如何開放式的接入應用,而不是花費高額的研發(fā)費用提升成本。
畢竟在目前的經濟周期下和行業(yè)環(huán)境下,支付機構還是要更多的探索如何提高經營效率,更多發(fā)揮普惠金融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