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lián)網(wǎng) (Internet of Thing) 為信用卡帶來革命

medium 
華田 Watin
在物聯(lián)網(wǎng)的領域上,新加坡又走快一大步了 上月中,最令華田留意的信用卡新聞一定是新加坡 OCBC 推出首張“批核、實時使用”的信用卡,實時批核沒什么大不了,做 Credit Approval 的行家老早已被機器取...

在物聯(lián)網(wǎng)的領域上,新加坡又走快一大步了

上月中,最令華田留意的信用卡新聞一定是新加坡 OCBC 推出首張“批核、實時使用”的信用卡,實時批核沒什么大不了,做 Credit Approval 的行家老早已被機器取代,“實時使用”才是重點。

申請過后,那張膠片還未到,如何實時使用?看一下 OCBC 的新聞稿

There is no need to then wait for the physical plastic to arrive in your mailbox: The card can be accessed and provisioned (that is, added to) Apple Pay instantly via the OCBC Mobile Banking app.

即是說你不用再等那張膠片寄到你手上,信用卡于申請后已實時加至 Apple Pay 內(nèi),顧客馬上便可以消費了。

“即批即用信用卡”讓信用卡回到“信用”的本位

這個 idea 有趣的地方,是重新提醒一眾行家信用卡的“本位”:

信用卡的本位不是那張膠片,而是“信用”本身!

信用卡的本位本應就是“信用”(credit) 與及盛載著信用的 16 位號碼,那張膠片根本只是外延!在以往互聯(lián)網(wǎng)不普及的年代,膠片是連結客戶、商戶及銀行的唯一工具,大家下意識便把膠片跟信用連結在一起,而這根本就是謬誤!

事實上,早在 10 多年前網(wǎng)上購物開始興起的時候,信用卡已逐漸回到「信用」的本位,因為當大家網(wǎng)上購物時,那張膠片根本沒有出動過,透過大家輸入的 16 位信用卡號碼,商戶已能直接跟銀行 (和大家背后的信用) 聯(lián)絡以完成整個付款程序了。

記得有一次跟一位老行家吃飯,他笑說物聯(lián)網(wǎng)(Internet of Thing, IoT) 不是什么新事物,“膠片”便是 物聯(lián)網(wǎng)的遠古祖先。冰箱、電視機會透過網(wǎng)絡提供用電量數(shù)據(jù),然后用家再透過不同 Font End 查閱,這又是什么新鮮事?你也不是透過“膠片”連接商戶、銀行及信用,然后可以在 e-banking、phone banking、statement 等 Front End 查閱賬目?

可以肯定的是,新加坡又走前一大步,即批即用信用卡只是第一步,未來 Uber 可能不用大家再輸入信用卡,而是根據(jù)你的選擇,透過 Open API 連接不同銀行實時申請信用卡,然后實時批核、實時加至 Uber 賬戶內(nèi);那張膠片或者根本從來不會出現(xiàn),因為在未來物聯(lián)網(wǎng)的世界,有手指、有人臉識別可能便夠了,手機也可能變得多余,那些膠片... 還是環(huán)保一點吧。

THEEND

最新評論(評論僅代表用戶觀點)

更多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