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聯(lián)網(wǎng)的領域上,新加坡又走快一大步了
上月中,最令華田留意的信用卡新聞一定是新加坡 OCBC 推出首張“批核、實時使用”的信用卡,實時批核沒什么大不了,做 Credit Approval 的行家老早已被機器取代,“實時使用”才是重點。
申請過后,那張膠片還未到,如何實時使用?看一下 OCBC 的新聞稿
There is no need to then wait for the physical plastic to arrive in your mailbox: The card can be accessed and provisioned (that is, added to) Apple Pay instantly via the OCBC Mobile Banking app.
即是說你不用再等那張膠片寄到你手上,信用卡于申請后已實時加至 Apple Pay 內(nèi),顧客馬上便可以消費了。
“即批即用信用卡”讓信用卡回到“信用”的本位
這個 idea 有趣的地方,是重新提醒一眾行家信用卡的“本位”:
信用卡的本位不是那張膠片,而是“信用”本身!
信用卡的本位本應就是“信用”(credit) 與及盛載著信用的 16 位號碼,那張膠片根本只是外延!在以往互聯(lián)網(wǎng)不普及的年代,膠片是連結客戶、商戶及銀行的唯一工具,大家下意識便把膠片跟信用連結在一起,而這根本就是謬誤!
事實上,早在 10 多年前網(wǎng)上購物開始興起的時候,信用卡已逐漸回到「信用」的本位,因為當大家網(wǎng)上購物時,那張膠片根本沒有出動過,透過大家輸入的 16 位信用卡號碼,商戶已能直接跟銀行 (和大家背后的信用) 聯(lián)絡以完成整個付款程序了。
記得有一次跟一位老行家吃飯,他笑說物聯(lián)網(wǎng)(Internet of Thing, IoT) 不是什么新事物,“膠片”便是 物聯(lián)網(wǎng)的遠古祖先。冰箱、電視機會透過網(wǎng)絡提供用電量數(shù)據(jù),然后用家再透過不同 Font End 查閱,這又是什么新鮮事?你也不是透過“膠片”連接商戶、銀行及信用,然后可以在 e-banking、phone banking、statement 等 Front End 查閱賬目?
可以肯定的是,新加坡又走前一大步,即批即用信用卡只是第一步,未來 Uber 可能不用大家再輸入信用卡,而是根據(jù)你的選擇,透過 Open API 連接不同銀行實時申請信用卡,然后實時批核、實時加至 Uber 賬戶內(nèi);那張膠片或者根本從來不會出現(xiàn),因為在未來物聯(lián)網(wǎng)的世界,有手指、有人臉識別可能便夠了,手機也可能變得多余,那些膠片... 還是環(huán)保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