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數據殺熟”手段變種

和訊科技
在很多“反大數據殺熟”的教程中,貨比三家是經常提及的詞匯。主要做法是當用戶有需求購買某產品時,多個平臺進行比價,或是使用一些比價平臺,對于產品的實際價格做到心中有數。

自2018年“大數據殺熟”進入公眾視線以來,每一例相關事件總能引起群眾的憤慨。相關監(jiān)管部門在持續(xù)治理,多個媒體在持續(xù)報道,普通用戶在各種渠道進行曝光,多渠道組合之下,最早出現在公眾視線中的“大數據殺熟“案例得到了有效遏制。

綜合過往報道,電商、打車、外賣等互聯網行業(yè)是“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qū)。最初,引人爭議的是購買同樣規(guī)格型號的產品,使用相同商家相同距離的服務呈現不同價格,客戶消費頻率越高、對產品粘性越大則需要支付相對更高的費用,這一亂象令人苦不堪言。

在傳統(tǒng)實體商業(yè)交易中,“貨比三家”、“砍價”是消費者熟知的購物流程,在這樣的購物流程中衍生了一些“生活智慧”,比如價格比對,比如“砍價不能先開價”等。這樣的購物流程中,效率顯然要比互聯網購物要低,與之相反的是,購物欺詐性降低。

互聯網的價格標識面向每一位用戶,實體商家的價格標識面向公眾,一旦出現“你買一瓶飲料8塊,而我要交10塊”現象,脾氣火爆的顧客甚至要和商家當面對質。

步入互聯網時代以來,用戶的便捷反而催生了利益的受損。

在“大數據殺熟”案例曝光之前,“培養(yǎng)用戶習慣”經常出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口中,我們能夠在很多種商業(yè)行為的背后看到企業(yè)在“培養(yǎng)用戶習慣”上所做出的嘗試:比如“燒錢大戰(zhàn)”中給用戶發(fā)放優(yōu)惠券供用戶以便宜的價格享受打車服務,而這段需要打車的路程用戶此前可能是乘坐公交或騎行;比如做出一個商家評論社區(qū),讓用戶交流自己的消費體驗,讓更多的用戶在消費之前能夠看到別人的體驗進行參考,而此前用戶需要實現這一目的要么“盲吃”,要么求助于已經消費過的用戶;再比如用非常低廉的價格,培養(yǎng)用戶線上買菜的習慣,用“便宜又外送”的方式來占據用戶生活中的一環(huán)……

這些補貼讓利活動的目的是“讓用戶習慣于該產品所提供的服務”,進而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用戶使用服務越高頻,粘性越高,一些“心術不正”的商家就會動起花心思,逐步試探高頻用戶的底線,同時,培養(yǎng)更多用戶的使用習慣也不能斷,互聯網平臺往往更在意“增量市場”,增量市場代表著該平臺的發(fā)展勢頭,也會影響其在資本市場的估值。

“大數據殺熟”本質就是通過數據算法篩選,對高頻用戶底線的試探。經過多年發(fā)展,互聯網工具“便捷”的特性已深入人心,“便捷”的背后,也磨滅了傳統(tǒng)實體商業(yè)交易中用戶的一些習慣,與此同時,商家“大數據殺熟”的手段也在持續(xù)變化中。

“大數據殺熟”手段的變種

在很多“反大數據殺熟”的教程中,貨比三家是經常提及的詞匯。主要做法是當用戶有需求購買某產品時,多個平臺進行比價,或是使用一些比價平臺,對于產品的實際價格做到心中有數。

一位消費者表示:“在金額較大的產品購買上,正常人都會貨比三家,但在一些金額較小,生活常用的小產品上,使用互聯網平臺的便捷會滋生一部分惰性,幾十塊錢的東西可能不假思索的就付款了,支付平臺的小額免密支付功能更是快捷。”

而算法的陷阱,就隱藏在這不假思索的快速付款中。

以外賣平臺為例,外賣平臺是“大數據殺熟”重災區(qū)中的核心,這一點由平臺類型決定,當用戶打開電商平臺的時候,未必會真在此次打開中發(fā)生購物行為,但當用戶打開外賣平臺的時候,往往真的是要點外賣,幾乎不存在這次不點,過幾天再點的情況。

用戶從外賣平臺中選擇餐品、加入購物車、提交訂單、付款一氣呵成,連貫的流程讓算法給用戶打上了一個“對價格不敏感”的“狗大戶”標簽,進而影響到用戶下一次使用外賣平臺所能看到的餐品價格,當價格歧視的套路曝光,平臺隨即轉為更隱秘的“殺熟”方式。

紅包是“殺熟”的新手段之一,有B站up主測試,使用頻率不同的兩個賬號,在同樣的紅包獲取渠道中,老賬號獲取的紅包數額遠遠低于新用戶。另一種套路是,如果用戶在將餐品加入的購物車之后,等待一段時間打開外賣平臺,將有幾率獲得數額不等的紅包,紅包的發(fā)放,也許意味著平臺對用戶遲遲不付款的“催促”。

另一種傳統(tǒng)“價格歧視”之外的殺熟手段是各平臺會員,會員是一種區(qū)別于普通用戶的增值服務,平臺的會員優(yōu)惠多體現在購買折扣和專享價格福利,一般邏輯是“買的東西越多,總體花費越少”。然而比較尷尬的情況是,當普通用戶表達自己的需求,會員很慷慨的借出自己的會員身份幫助朋友省錢,結果發(fā)現會員價比普通價還要高。

“我開通的會員,結果成為人家大數據殺熟宰我的那把刀,而這把刀,是我親手遞給別人的。”有會員表示。

愿意開通會員,意味著用戶對平臺的信任,而對會員進行價格歧視,是平臺對這種信任的枉顧。

易被忽視的“大數據殺熟”手段

據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包括亞馬遜、搜狐視頻、百度、騰訊視頻、美團點評、淘寶、優(yōu)酷、愛奇藝、去哪兒、天貓、貓眼電影、淘票票、當當網、餓了么等多家平臺均被曝疑似存在“殺熟”情況,涵蓋在線差旅、在線票務、網絡購物、交通出行、在線視頻等多個領域,頻繁有消費者投訴稱遭遇“殺熟”情況。

在生活方式之外,網絡游戲對于玩家的“大數據殺熟”行為,則相對而言受關注較少。這并不意味著其“大數據殺熟”手段的隱蔽,而是多年積累下,用戶的習以為常。

當一個用戶注冊某網游的賬號,進入網絡游戲所構建的世界中,用戶滿心歡喜的以為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但對游戲公司來說,他們面對的可不是全新的用戶。

得益于網絡游戲實名制的推行,用戶在注冊新賬號時需要綁定身份信息及手機號,否則在游戲時長上將受到限制。而當用戶填寫了相關身份信息后,游戲公司會迅速的調取這個身份信息下的所有可獲得信息,技術上稱之為UnionID(同一用戶不同應用下的唯一標識),包括但不限于用戶在同一游戲公司下其它產品的游戲日志、在游戲公司自營渠道的論壇乃至用戶在游戲內的好友聊天記錄等,通過這些數據來快速地給用戶打上付費能力及付費意愿的標簽。一些“神通廣大”的游戲大廠有可能獲取跨平臺的用戶數據,來為“用戶畫像”的精準度做出佐證。

這一事關“用戶畫像”的標簽對游戲商場內明碼標價的商品道具幾乎毫無影響,但一些需要概率的抽獎氪金行為,也就是“盲盒”機制,則可能會受到影響。

有游戲從業(yè)者透露:“如今抽獎活動的頁面都有獎池中相關獎品的獲獎概率,但參考性不大。比如一個道具抽中的概率是0.1%,有的玩家第一手就能抽中,而有的玩家需要足足抽中1000次才能獲得。極端情況下之外,有的玩家需要氪金100元能夠抽中,而有的人需要1000元。造成這種差異,往往取決于該賬號的用戶標簽。

這種機制下,大多數玩家會將自己“抽不中”的行為歸結于“人品問題”或自己“臉黑”,戲稱自己是“非酋”,相對應的,“人品爆棚”的情況稱之為“歐皇”。

這不是單純的“人品問題”,而是數據作怪。

另一種套路則是玩家運氣爆棚,在概率極微的情況下獲得了一件好的“裝備”,但區(qū)別于這件裝備獲得本身,該裝備的強化升級所需要的花費更甚,玩家為了不辜負自己的運氣,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來打造這件裝備。

大多數玩家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大數據殺熟”的末日來了?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出臺,很多人直呼“大數據殺熟”的末日,新法規(guī)規(guī)定,禁止平臺利用大數據對消費者實施差別待遇。

有法可依、劃清經營底線,這對“大數據殺熟”這一侵害消費者行為的打擊,能夠提供支柱作用,但能否起到完全肅清的效果,還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這需要監(jiān)管在上層引導,平臺在中層自律,用戶在下層使用且監(jiān)督,三向發(fā)力。用戶需要在享受互聯網便捷的同時,秉持著貨比三家、精打細算的消費意識,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同時,警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出現,一些令人熟知的套路被禁止后,可能會出現其它的手段變種。

正如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羅翔所說:“法律是對一個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一家公司要經營,守法、合規(guī)是基本準則,但如果只是單純守法,那社會責任何在?

THEEND

最新評論(評論僅代表用戶觀點)

更多
暫無評論